憑《一個人的村莊》走紅 “農民作家”變身“鄉村哲學家” 作家劉亮程的八年“鄉居生活”
上個世紀末因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一舉成名的作家劉亮程,今年已到60歲的耳順之年。最近,他出現在紀錄片《文學的日?!返诙局?。鏡頭里的他,不愧“農民作家”稱號 ,戴著草帽、扛著鋤頭,帶著朋友穿行于他在新疆昌吉州木壘縣英格堡鄉菜籽溝村里建的木壘書院,只見他走兩步就蹲下來揪一根可以生嚼的苜?;蛘咂压?,望著一草一木說著詩一樣的語言,豐富的生活哲理撲面而來。網友因此發彈幕稱他是“鄉村哲學家”。
5月9日晚,北京青年報記者電話連線采訪了已經在木壘書院生活了8年的劉亮程。
農民劉亮程 將廢棄學校改造成耕讀書院
北青報:什么樣的機緣讓人到中年的你,離開繁華的大都市,重又回到鄉村生活,在這菜籽溝村創辦了木壘書院?
劉亮程: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向往遠處的城市,但是等你活到你父母年齡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又回去了,回到你出發的地方。
尤其是對文人來說,鄉村是一個最詩意的居住地。它既可以安頓你的身體,也讓你在大地上勞動、有所收獲。所以很多文人都有田園夢。有的把這個想法和機緣變成了鄉村游,一次又一次地消費掉了。我是在2014年的一次旅途中,看上了菜籽溝這樣一個美麗的村子,便買下了村子里一所廢棄的學校,改造成書院,又邀請了30多位藝術家來此居住,開始了邊種地邊寫作的耕讀生活。
2014年我剛到菜籽溝村時,村里只有一家百貨商店。我們建起了書院,邀請藝術家入駐,把這里搞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景區。村子里總共有200多戶人,其中有幾十戶搞起了農家樂。2020年疫情爆發之前,村里的民宿每年一共能接待60萬游客??梢哉f,這個村莊本來就很美,首先被我們發現,然后被游客發現。我們書院也成了引流的網紅打卡地。
北青報:最近教育部要求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您怎樣看??
劉亮程:早該這樣了。我年少時在鄉下,一放學就干農活,學校里也有勞動課,我還學會了各種手工藝。再到后來,我做了作家,這些手藝活雖然未派上用場,但我的作品當中寫到某個手藝人、某種勞動的時候,我能寫得非常好,就在因為我是一個勞動者,我知道土地上所有的勞動。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及細節,特別有助于一個作家源源不斷地從中汲取創作養分。
在我看來,耕讀生活非常重要。古人講究晴耕雨讀??鬃拥?2個弟子,手中都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活要干。他們在大地上邊勞作邊思考邊學習,這樣的獲得感可能更豐富,因為它是連天接地的。
現在的孩子動手機會太少了,他們幾乎不會動手去做一些事,或者完整地干完一件事。在我來看,這是要不得的。因為學會一個最基本的技能,對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包括做飯、種菜。假如你的小院子里有巴掌大的一塊地,你種幾株西紅柿,看到紅得醉人的果實時,你就會有收獲感。生活就是這樣,所有的事都不是小事。
勞動能夠讓一個人變得非??鞓?,也讓人安靜下來。你懂得了種植技術,在家里面的陽臺上栽種幾株黃瓜,當你看到它生長的時候,你內心會有期待感;而且你從事這樣的勞動時,你會安靜下來,這就是勞動對一個人最大的回饋。
勞動也能夠使人輕松,把頭腦中的事都放下來。我平時寫作,寫上一兩個小時,就會干干農活。當我從寫作的狀態進入干活的狀態,我會覺得這個農活是最輕松的,它把我頭腦中的重負全卸下了??梢哉f,對一個腦力勞動的人來說,懂一點體力勞動,可能反而是一種最好的休息。
作家劉亮程 兩部小說同時動筆一部已完成
北青報:除了在書院的耕讀生活,最近兩年,您手頭上都在搞哪些創作?有無出新書?
劉亮程:2020年春節探親,因為疫情被封在了沙灣縣的一所單元樓里。我無事可做,竟把小說《本巴》的主體基本寫完,原本半年的計劃最后僅花了40多天。
最近手頭上正在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不太方便透露。想說的是,一部作品我要寫好長時間。從構思開始,到素材準備,要用兩三年時間。但真正開始動筆,一兩年時間也就寫完了。
我是兩部小說同時動筆的,寫《本巴》的時候,我現在的這部作品就已經在構思,片斷性的寫作了。
北青報:父輩逃荒,少年喪父,青年打工,創業失敗,您的人生也經歷了很多苦難。有些作家都把苦難當作說不盡的痛訴,您的文學作品里卻看不到這種苦難,字里行間透著自然美,給人以向上的力量,大家都稱呼您為鄉村哲學家,稱您的作品能夠治愈人的心理,對此,您怎樣看?
劉亮程:我是把苦難自我消化掉的。我不愿意把苦難變成苦難的文字,傳遞給讀者。這不是我喜歡的寫作風格。我會被把苦難理解了,把草木蟲鳴,大自然的美帶給讀者,把最通俗易懂的生活哲學展現出來。
老師劉亮程 手把手教志愿者手藝活
北青報:這些年木壘書院從內地分批招募志愿者,具體有啥條件要求么?他們在書院里都干些啥,學到了什么?
劉亮程:我們木壘書院面積比較大,有30多畝地。有個廚師幫我們做飯,平常雇一些村民幫忙種菜,再招募一些愛好文藝的大學生志愿者,跟我們一塊耕讀。我會帶著他們干活,用老式的車軸,還有一個圓木,做了一個看上去很壯觀的蹺蹺板,做這樣的游戲用具需要動用鋸子、鑿子、錘子等工具。從選料到設計,我都手把手教他們干這木工活。
每年秋天,我還帶志愿者砍榆樹條做筐子,選一根稍粗的木條,壓彎了做成這筐子的把兒。我們還扎了一段籬笆墻,邊做邊拍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些孩子來這耕讀之前,好多沒拿過農具,有的長到二十歲,連鐵鍬都沒扛過。我教他們在菜地里干農活,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我還記得那是三年前,我們書院招募來了一個編劇,他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習,正在寫劇本,很苦悶寫不下去,就到這里來了。他是一個很有藝術潛質的孩子,年少時在新疆待了那么久時間,卻從來沒有用過鐵鍬。當時我買了很多樹苗,帶他一起栽樹,他第一次學會了挖坑,把樹苗栽進去,再培土澆水。
我們招募的志愿者,有人數和服務時長限制。同一批次只招三四名志愿者,一年招好幾批。書院創辦八年時間,我們招募了上百名志愿者。他們在書院里最短要得待半個月,這樣才能夠深度體驗耕讀生活。有的志愿者來了興趣,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他們還會幫我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培機構組織的親子游學活動,我們只提供書院的場地,教培機構會配置一些勞動課程,帶孩子們到農家隨訪,割麥子,到田地里勞動。我會在這期間給孩子們上一些寫作課,志愿者會在一旁當助理講解員。
鏈接:志愿者眼中的劉亮程
8年間,劉亮程的木壘書院招募上百名文藝青年志愿者共享耕讀生活,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喻雪玲就是其中的一位。為了完成20萬字的劉亮程作品研究論文,她專程來到這里做了兩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叭粘I钪械墓潥?、生死、方言、地理、歷史等地方性知識,在劉亮程老師那里被賦予異常鮮活的生命力。他將地方經驗與文本創作相結合,通過語言敘述再造著一個地方。這些也都為我的論文寫作提供了重要思考方向?!?/span>
2021年7月,喻雪玲為博士畢業論文寫作聯系到劉亮程,并作為志愿者在木壘書院耕讀兩個多月時間。
在拜訪劉亮程之前,喻雪玲內心多有忐忑。因為盡管讀了劉亮程的全部作品,但她了解的還只是一個文字中的劉亮程,不知在現實中該如何跟一個作家去相處?!耙姷絼⒗蠋熀蟛虐l現,之前的擔憂都是多余。劉老師溫和儒雅,坦然真誠,柔和中透露著風骨和堅毅,身上有古代文人的氣質和影子,令人不由心生敬重?!?/span>
談及木壘書院的生活,喻雪玲介紹:平時劉老師上午寫作結束,會帶她們幾個志愿者在書院勞作,給他2歲的外孫女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蹺蹺板,還帶大家扎了一段看起來什么都擋不住的木頭籬笆墻,給雞鋪了一條青磚小路,給兔子搭了一個窩。
“立秋那天,劉老師還帶我們用一個下午編織一只筐,期間教會我們選筐把、釤樹條、削樹枝、編筐?!庇餮┝嵴f,飯后散步時,劉老師會教她們識別草木藥材、認識農具,還給洋灰渠水洞做一個攔壩。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八月中旬有流星雨的時候,劉亮程帶志愿者們在書房露天陽臺觀月看星座,講了很多關于星空的常識。白露節氣,劉老師跟大家一起摘菜晾曬,聊關于節氣的事情?!拔矣涀∫痪浞N菜口訣,‘水茄子、旱辣子,黃瓜溝里養鴨子’?!庇餮┝岣嬖V北青報記者,九月份,菜籽溝播種冬小麥的時候,劉老師會跟她們講冬小麥和春小麥種植區別。
幾個月下來,喻雪玲發現劉亮程會干的活太多了,而且樣樣精通,她時常覺得劉老師不寫作也可以憑手藝過得很好。
“說實話,相對于要寫作的長篇論文,我更愿意跟隨劉老師一起動手干活?!庇餮┝崽寡缘?,劉老師曾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到:有些活,不干也就沒有了,干起來一輩子干不完。他們跟劉老師干的活,多是“不干也就沒有”的活,劉老師也不急于干完它,“劉老師話不多,但句句有意思。說話跟他的散文語言是一樣的,或者說,他說出來就是散文?!?/span>
在木壘書院的耕讀生活,讓喻雪玲一下子回到曾經熟悉的生活中,簡單、快樂又充實。早晨在羊咩聲和拖拉機的轟隆響動聲中醒來,散步時可以隨手摘下一個蘋果---她幾乎嘗遍每一棵樹上的蘋果,從蘋果青澀嘗到成熟香甜。
寧靜甜美的日常也有讓劉亮程發火的時候。喻雪玲第一次見劉老師發火,是因為草木。新來的志愿者剛學會使用鐮刀,過于興奮,隨手腰斬花草,把一棵長了一個夏天、已經半人高而且好不容易長老結籽的艾蒿攔腰砍斷,沒有及時清理。劉老師把所有志愿者叫到一起,發了一通火,這也是她唯一一次見劉老師生氣。生活中,劉老師十分愛惜草木,平時連院子的一棵草都不愿意拔除,說草長著不會礙人的事。
另一次,在十月份,書院果樹因為害了枯死病需要修剪樹枝,劉老師找了園藝工來幫忙。那天剛好有縣上領導來談事,事剛談完,還沒等領導走出大門,他就急忙趕去果園,生怕園藝工多砍掉一個蘋果樹枝。
完工后,劉老師請三位園藝工吃飯,期間玩你問我答的游戲,輸的人要喝酒。令喻雪玲詫異的是,問題竟是些如“玉米棒子結在第幾片葉子之間”、“螞蟻有幾條腿”、“羊有幾顆牙,有沒有下門牙”“魚有幾個翅膀”“貓在雪地上的腳印什么樣”等問題——如果沒有百度幫忙,她肯定答不上幾道。但她發現劉老師對生活常識的了解程度,遠遠超出她的想象,難怪他被稱為“鄉村哲學家”。
喻雪玲告訴記者,來木壘書院耕讀,讓她有機會走進劉亮程老師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慢慢看懂一些劉老師的文字。比如,以前她讀劉亮程《大地落日》那篇文章時,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劉老師會說太陽落山是天地間最大的事情?!爱斘覀兒蛣⒗蠋熥跁汉笊狡乱黄鹂慈章鋾r,紅彤彤的夕陽泛著金光在天邊一點點西沉下落。那一刻,我理解了大地落日的深厚含義,就像劉老師所說,‘屬于萬物的夜晚就要降臨了?!?/span>
也是在木壘書院,喻雪玲學會了不再怕黑,敢在沒有燈光的夜里一個人走路。而她自己回頭梳理劉亮程老師創作的研究現狀時,心中的迷霧也在一點點散去,“感謝生命中這么一段美好的時光,它將成為我之后漫長生活與寫作中的一束溫暖之光?!?nbsp;
-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正在改變[2022-05-11]
- 以詩性智慧感應生存哲學[2022-04-10]
- 劉亮程《本巴》:一支獻給現代人的天真之歌[2022-04-06]
- 在一棵樹下慢慢變老[2022-03-30]
- 劉亮程《本巴》:關于時間的童話史詩[2022-03-25]
- 劉亮程:作家是時間的魔術師[2022-03-17]
- “天真的小說”《本巴》面世,劉亮程:我的心中一直住著個孩子[2022-03-10]
- 感動無數人的生命之書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再版[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