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院培根工程入選作家研究—— 譚杰:藏鋒逆行——談呂錚小說創作的敘事策略
編者按:為加大青年作家培養力度,加強青年作家隊伍建設,自2020年起,魯迅文學院開始實施“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培養計劃。每年從高研班及其他培訓班中遴選若干名創作實力較強、創作業績突出、發展前景良好的優秀學員,進行重點跟蹤培養,更深程度地介入文學現場和作家成長,力爭打造出一批具有魯院特色的青年作家?!芭喔こ獭敝铝τ趲椭嗄曜骷彝貙捯曇?,更新觀念,更好地觀察、思考和理解新時代,處理中國經驗,書寫中國故事,去表達描繪新時代下中國人民的內心情感,以文學的方式記錄和闡釋繁復多姿的現實生活?!芭喔こ獭睘槿脒x作家提供資金和師資支持,有針對性地舉辦作品改稿會、研討會,做好優秀作品研究、出版、推介工作,助推青年作家成長?!芭喔こ獭笔囚斣貉由旃ぷ魇直?、創新培訓方式、扶持文學新人的有力實踐。目前已有8位青年作家入選“培根工程”。從本期起,“魯迅文學院”公眾號將陸續推出“培根工程”入選作家研究文章,敬請關注。
內容提要: 近年來,公安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深受讀者和觀眾的喜愛和關注。呂錚作為公安題材創作中卓有成績的一位。他從探究人內心世界的掙扎與執著,從人的平凡的世俗生活,向外部世界拓展和延伸,以平凡書寫偉大,書寫警察行業、社會現實、時代洪流。以一種在思想格調上“內傾”與藝術追求上“外向”相結合的方式,書寫對警察的現狀生態和對時代的思考。
關鍵詞: 現實主義 公安題材 呂錚 內傾 外向
作為現實主義寫作,中國公安題材文學與其他類型創作不同,在警察行業特有的職業約束和“正義”屬性的規范下,既要關涉當下人民警察的工作情勢和生活狀態,又要關照陽光下和陰影里的社會現實和普羅大眾的生活,既要把握藝術分寸,兼有法律知識、警察系統的內部邏輯和細節,又要淋漓盡致的展現警察精神,承擔起鏡像社會、啟發現實、宣揚正義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公安題材寫作必須遵循嚴謹的邏輯和高度的真實,同時兼具文學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啟發性。
近年來,涉案推理題材作品呈井噴狀,受到廣泛關注的刑偵懸疑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頻出,其中不乏公安系統從業人員的作品。從素材積累、細節嚴謹等方面來看,工作在一線的公安作家有著近水樓臺的優勢。當下公安作家寫作中,有的通過紀實手法,還原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案件,進行抽絲剝繭地分析和縝密大膽的科學論證,懲惡揚善,如米可《螞蟥》;有的緊貼時代背景,全景式地展現出警務改革大潮下人民警察的獨特風貌,如程琳的《人民警察》;有的制造燒腦懸疑,通過心理、法醫等專業領域最先進刑偵技術、偵破手法,探究罪惡之源,如雷米的《心理罪》、秦明的《法醫秦明》、九滴水《尸案調查科》等等。
呂錚也是這樣有著雙重身份的一位。作為警察的呂錚,從警生涯二十余年,奮戰在民警、經偵、海外“獵狐”等辦案一線,積累了豐富的警務經驗和第一手素材;作為作家的呂錚,憑著對文學的一腔熱愛,深耕不倦,高產高質之余,小說創作技藝愈發精進老練,在公安作家群體中已然嶄露頭角。隨著電視劇《三叉戟》的熱播,呂錚和他的小說創作獲得了新一波的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近幾年,他榮譽不斷,2021年底入選了魯迅文學院“培根工程”,被重點追蹤關注。呂錚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特有的敘事策略使其作品在刑偵懸疑作品中獨樹一幟,并被大眾接納和喜愛;對文學有著自己的理想和規劃,“力求做到每一本小說都能與之前那本有所不同?!?/p>
因公安行業的特點和職責,公安文學成為一種自帶“外向”屬性的類型文學。當當下主流懸疑推理題材創作在重案輕人進行創作時,呂錚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逆向而作,從探究人的內心世界和平凡的世俗生活,向外部世界拓展延伸,形成了一種在思想格調上“內傾”與藝術追求上“外向”相結合的敘事模式,書寫對警察的生存現狀和對時代的思考。
一、內傾——探究“人”
契訶夫認為:全部的含意和全部的戲都在人的內部,而不在外部的表現上。1 呂錚的小說創作里,有意識地關注人的命運變遷、人性所向以及人心冷暖,注重在警察故事中突出“人”。他在作品中書寫了很多警種,除了我們日?;蚨嗷蛏倭私獾男虃?、經偵、治安等,他還特意將視野聚焦到鮮為大眾所知的預審、視頻偵查、字警等冷門警種。
沉潛的平民英雄,造就平凡的偉大?!拔以谛闹芯幙椫粋€中國警察的故事世界。這些人物不是美國的超級英雄,而是平凡的人民警察,但每逢危急時刻都會出現在人民群眾面前?!眳五P拒絕西方那種個人主義色彩濃郁、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也不著意正面宣揚警察精神和營造感人事跡,平凡是他小說人物的底色,胸懷信仰和追尋真相的超凡努力,賦予了他們打動人心的力量和英雄光環?!度骊废盗兄?,崔鐵軍經偵經驗豐富,卻有時為了破案沖動行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徐國柱果敢老辣,卻有些認死理的頑固不化,有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也有在高度緊張的抓捕路上,聽到心愛之人喜歡的音樂而濕了眼眶的鐵漢柔情;潘江海能言善辯,擅長心理攻堅,但自己卻總在警隊和辭職下海之間左右搖擺,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巧舌如簧和庸俗市儈;《名提》中的那海濤,面對嫌犯時縝密敏銳,步步緊逼,工作之外的他敏感多思,甚至有些多愁善感,與愛人分手之后會孤獨惆悵,報案人自殺失蹤會讓他失魂落魄難以平靜……呂錚小說里的人物有著普通人身上常見的瑕疵和不完美,他們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失意也會一時灰心喪氣、抱怨牢騷,這些不完美賦予了人物真實的性格魅力?!白鳛榫靷€體來說,警察也是有性格的,警察也是有缺點的,甚至也有警察會在繁復紛雜的社會里迷失。但是,警察的責任感已是一個整體的核心思維,一支隊伍的凝聚力量,一種職業的高尚操守?!?《名提》中預審員斗智斗勇斗心的同時,也在與自己的良心斗爭。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和生活中的孤獨無靠使人迷茫,“洞悉黑暗,篤信光明”的信條是一束光,照亮預審員們內心每一次的失意黯淡,目標篤定的繼續前行。呂錚所塑造的警察群體是將偉大揉在人的內心掙扎與抉擇里,在插科打諢的世俗煙火中、在臨危不懼、奮不顧身的奔跑中的無數警察中不起眼又最常見的那一些。他將目光聚焦在警察職業的特殊性,重在思考這種特殊性造就的人性的掙扎與心靈的救贖,將戲劇性的高潮掩藏在人的內心和生活的流轉中,展現他們的理想與信念。
二、外向——投身時代洪流與“破圈”意識
渺小個體與時代洪流。呂錚的寫作直面人在命運遭際中的浮沉得失、窘迫和困境,真實書寫警察工作和生活,展現社會現實,透悉時代浪潮的起伏跌宕?!度骊妨芾毂M致的展現了壯士暮年的那種心有余而力不逮的頹勢和中年齟齬,也書寫出了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在殘酷的刑偵斗爭中,他們憑借堅定的警察精神和過硬的警察素養,最終攜手克服種種困難,戰勝邪惡的強大力量;《縱橫四?!穭t依托世紀之交的時代背景,交代了“三叉戟”三位大有作為的青年時代,他們以縱橫四海的意氣風發之勢起范兒,卻不斷被時代和現實裹挾傾覆。挫敗迷失之后,重新起航,在愛恨情仇、生死搏殺中淬煉成鋼?!度骊泛汀犊v橫四?!穼Ρ葘懽?,展現了警隊老一代的“今”與“昔”,昔日經偵精英、如今看門老頭崔鐵軍,昔日辣手刑警、如今巡警徐國柱,昔日預審名提、如今浸濡商海的潘江海。昔日風光不再,面臨懸而未決的大案、戰友同事被害,他們又重振精神,在現實的百般打擊之下,越挫越勇。類型文學中的人物常被放在次要位置來推動情節或襯托主題,成為“工具人”。在呂錚的筆下,我們看到了這一個個人內心隱秘的欲望、情緒和情感、工作之外的平凡生活……呂錚試圖通過這些人的內在的挖掘,完成警察形象的立體塑造,重新樹立警察作為“人”的形象和被賦予的“英雄”的使命擔當,呈現警務工作除惡揚善的義不容辭?!耙粋€經典人物的塑造,往往是因為其個性、命運反映了時代特征,而構建了個體內部的歷史感與時代性?!?警察的身份和使命賦予了普通平凡的他們在面對罪惡時一往無前的熱血沖勁和勇敢力量,身處激流而自我救贖是對時代歷史的真切反映,也是作者對現實生活圖景的真切描摹。
尋求“破圈”和創新。在媒體多元化的格局下,隨著傳統印刷傳播的式微,眾多作家開始有意調整創作手法,通過影視、網絡呈現作品,比如塑造傳奇人物、設置復雜的人物關系和緊張的情節沖突,在創作或者改編時突出作品的可視化效果等等。在“破圈”的道路上,呂錚做了很多努力:在寫作中一直帶有影視化的寫作思路;多部作品被影視改編;主動進入科班學習編??;在影視劇《三叉戟》擔任編劇,并且廣受好評?!度骊返某晒ψ屛覀兛吹?,“小鮮肉”以外的中年危機大叔們也可以占領市場。呂錚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向外的創作道路——他的小說有意識地將焦點對準各種類型的警察工作,尤其是其緊張激烈的關鍵環節,也有意識的不斷創新寫作素材和方式,人物對白多用帶有京味戲謔的口語化市井俚語,插科打諢與義正言辭交織,呈現出一種嚴肅緊張中夾雜調侃,冷峻間氤氳溫情的氛圍,尤其是以人物帶動故事,貼近時代和現實,好人和壞人的形象層次更豐富更立體,更具煙火氣和真實感,拉近了警察與讀者大眾的距離,更容易產生共情共鳴。
三、敘事策略——“藏鋒”
以人為中心,從人的內部向外部伸展,寫作和思考與外部世界碰撞、抗爭、融合,呂錚采取了一種“藏鋒”的敘事策略。首先,情節上,隱藏敘事的大開大合。當下涉案推理題材的小說大都主要通過情節或依靠懸念去推動故事的發展,形成緊張刺激的黑白對峙、敵我較量,調動讀者閱讀興奮,輔以事件來關照人性。在呂錚的敘事中,也有懸念迭起環環相扣,但他很少設置故弄玄虛,制造燒腦離奇,而是遵循事理邏輯,注意鋪陳細節,貼近時代現實和多樣化人物性格展開故事,通過風趣生動的人物對話、多條線索并進等手法,調和嚴肅單調的辦案過程,書寫正邪對抗的艱難與正義必勝的信念。其次,人物設置上,隱藏主角光環。他將老中青警察放到一起,在工作中參差對照各顯其能、各彰其志,而不單獨突顯某位為天資超群的破案高手;他書寫的是警察的忘我工作和輾轉反側,扎根案情的耐心和決心,互相砥礪扶助,看似微不足道卻始終在尋求正義和真相的路上的堅持。暮年仍壯志的老一代警察手把手地將經驗傳給青年警察,意氣風發的青年警察成為警隊中流砥柱對抗黑惡勢力,辦案經驗豐富的老一代“大背頭”崔鐵軍、“大棍子”徐國柱、預審“大噴子”潘江海、中年骨干經偵林楠、預審那海濤、刑警章鵬,青年警察小呂等,呂錚把這些人物放置于一個舞臺上,使其輪流在聚光燈下亮相:《巴士警探》中的打扒骨干黎勇成長為《無所遁形》中視頻偵查的“鷹眼神探”;“神探長”林楠是《三叉戟》里的經偵支隊長,也是《謎探》里失去記憶、自我救贖的臥底警察;《名提》里“名提”齊孝石,在《謎探》、《三叉戟》里又作為“掃地僧”一般的神存在短暫出現;“真相小組”之一的潘江海,在《三叉戟》、《縱橫四?!酚殖蔀槿骊蓡T之一;《縱橫四?!分械男氯宋锝剐郾慕Y局,為《三叉戟》的故事埋下了伏筆……這些人在小說文本中接續成長,在棘手案情中互相協助砥礪,形成了一種生長的人物關系,他們互相交織、支撐,在“海城”這個虛構的地理版圖上,構建起呂錚的“警察世界”。
四、小說價值
這樣由內向外的藏鋒寫作,構建起的小說價值,首先是時代性。呂錚有意識地捕捉時代激蕩下從警人員的內心沖擊和思想波折,以及他們與社會或融合或隔膜的生活狀態,對未來的迷茫和猶疑,書寫出新時期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尤其是警務機制改革帶來的警種、警務、信息化等復雜而尖銳的公安行業變革。警界里的“老炮兒”、預審員、字警等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內心情感,在時代現實和工作生活面前經歷著糾結與陣痛,成為了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次是反思性。歌德曾在《向青年作家再進一言》中說:“要牢牢抓住不斷前進的生活不放,一有機會就檢查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表明我們現在是有生命力的,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們曾經是有生命力的?!?呂錚的作品中,不乏對人生抉擇和人性的思考和探討。在《狂探》中,他借人物發問:“作為一個警察,到底是要相信別人還是相信自己,同時我也在自問:自身的價值,到底是要依靠別人的評價,還是自己的判斷?!?《謎探》中林楠面臨的是“我是誰”,是直面內心、尋找自我,是身份重新確立、自我救贖的問題;《藏鋒》中特警隊“字警”的譚彥面臨的問題是“抉擇”,如何面對得而要失的榮譽(名),面對殘酷的現實真相,面對人生低谷,呂錚也給出了他的抉擇:“真正的成功者是一直以初心指路、不停跋涉、最后到達彼岸的人。譚彥和我,都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呂錚的“小說充滿了強烈的正義感和力量感,傳達出一種崇高的人生理念:人們要不斷通過艱難的自我否定過程來實現人生的超越與升華。小說呈現出一種心靈探索的深度和力度,這也是它打動人心之處?!?
從事文學創作十八年,呂錚出版了十七本小說,創作勢頭一直昂揚。我想這與他的從警經歷密不可分。他的創作一直持有著自己的節奏和清晰的寫作風格。他努力避免重復,拒絕濫用素材,有著明確的方向和清醒的文學認知?!拔磥硎乾F實主義題材的時代,那些血腥的、奇幻的都會慢慢‘剎住’。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公安題材故事其實都是披著中國警察外衣的‘好萊塢故事’。希望世界能看到可敬、 可愛、可信的中國故事,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他關注當下人民警察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傳遞出對警察群體復雜的生活、隱藏的情感的精準捕捉和個人體悟,記錄在時代巨變、命運難測的大幕下,抒寫英雄風光與榮譽背后作為“人”的生命個體的落寞、虛空、無力、隱痛,以及努力逆流而上的精神,展現人的成長、抗爭、堅守、信仰,完成了精神信仰層面的探求與內在心理的挖掘,同時彰顯了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觀?!皡五P的作品并不是只給公安從業者看的,他的這種獨特性在更大意義上說,恰恰表現出了人們在審美需求中普遍渴望著的一種英雄主義夢想,和這種英雄主義夢想在平凡生活中的實現。呂錚憑此而征服了廣大普通讀者,他的創作可貴地拉近了公安從業者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透過公安題材的窗口,呂錚對時代和社會現實進行某種反映和思考,也給新時代公安題材文學帶來了新的思考。
(作者為魯迅文學院教研部副主任)
注釋:
1 汝龍:《契訶夫論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24頁。
2 張策:《公安影視創作:60載耕耘60載收獲——創作回顧》,《人民公安報》2009年09月26日第五版。
3 鐘媛:《文學“內”“外”轉向視域中的青年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21年5期。
4 歌德著,范大燦譯:《歌德論文學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75頁。
5 呂錚:文學史我的自問與自省——《謎探》創作談,《十月雜志》微信·專稿 2019年12月02日。
6 張嘉:《呂錚新作<藏鋒>展現“字警”人生》,北青網https://t.ynet.cn/baijia/31267459.html,2021年8月13日
7、吳義勤:《時代的眼睛》,《今日民航》2013年05期。
8 劉源?。骸逗穹e薄發,才有了三叉戟》,《中國文化報》2022 年1 月20 日第 004 版。
9 張策:《試談呂錚對公安題材文學的貢獻》,《十月雜志》微信·專稿 2019年12月02日。
(原載于《文藝爭鳴》2022年第3期)
附:
魯迅文學院培根工程入選作家呂錚簡介——
呂錚,中國作協會員,資深警察、編劇、詞曲作者。魯迅文學院第15期、第38期高研班學員。公職在身,業余寫作。出版有《三叉戟》《名提》《藏鋒》等17部長篇小說,多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曾獲茅盾新人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優秀獎、金盾文學獎、白玉蘭獎最佳編劇提名、華鼎獎最佳編劇提名等榮譽,被評為第七屆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呂錚創作談:《寫作的意義》
小時候喜歡佐羅的人設,白天裝作懦弱,晚上行俠仗義,像過了兩段人生。長大后誤打誤撞當了警察,白天緝盜晚上寫作,雖與佐羅滿擰,但意思卻大致相同。警察這個職業很理性,接觸五行八作、體味百態人生,大多數的時候都要板著臉挺著腰桿煞有介事地做事。我一度也干得游刃有余,認為那就是自己。但在寫作之后,我觸摸到了更多的東西,文字是感性的,能飛上天空、落入塵土,能在固態、氣態、液態中游走,像鏡子一般映出自己,像炬火一樣照亮前路。二十歲的時候拿寫作當消遣,疲憊時信馬由韁,也不管別人愛不愛看,只管討好自己。之后經歷的事情多了,看巨浪襲來、大潮退去,看人起高樓、落塵埃,于是便收起鋒芒閉上嘴,用寫作去傾訴。再往后娶妻生子、深耕生活,就拿寫作當工具,考慮選題、結構、發行量、影視化的可能,掙得散碎銀兩貼補家用。而如今過了不惑之年,又開始重新審視寫作的意義。有時覺得寫作像一條船,載著自己漂泊在人生的長河之上,無論順逆,閱盡風景;又覺得像一只紙飛機,乘風而上、自然落地,靜看花開花落,一切順其自然。但走的遠了,就覺得寫作像一條路,雖崎嶇漫長,但能看到遠景,只要在正軌上,就能跬步前行。于是便明白,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為昨天羞愧,才是最大的饋贈。而寫作要求的終身修煉,也能讓自己保持清醒、克制欲望、時時自省。所以還會寫下去,第十九本、第二十本……等到寫不動的時候就自然收筆,將那些出版過的小說放進書柜里,等孩子長大的時候告訴他:嘿,那是我曾經的人生。
- 魯迅文學院舉辦2022年首期讀書會[2022-03-02]